公司新聞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公司新聞 >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思考
       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思考
        作者:程力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4026 發布時間:2011-10-19 21:58:18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1什么是城市生活垃圾?
對于這個問題,也許大家都會馬上回答:“生活垃圾就是生活中沒有用的東西”。這樣的回答也對,也不對,或者說只對了一半。
用科學術語說“生活垃圾是伴隨日常生活必然產生的一些廢物”。但對待垃圾的態度卻有很大的差異。所以我們說垃圾問題是環境問題,經濟問題,也是觀念問題。法國一位哲人說:“垃圾是擺錯了位置的財富”。美國一位博士考察了將近20個國家的上千座垃圾山后,尖銳地指出:“不懂得垃圾處理和利用、把垃圾視為廢物和負擔的人們,屬于原始民族;而把垃圾視為資源并懂得其利用的則屬于先進國家”。這段話雖屬偏激,但也表明了一種新的認識。因為垃圾中確實有許多可回收利用的資源。
1.1生活垃圾中有哪些可回收利用的資源?
廢紙:報紙、書本、各種包裝用紙、辦公用紙、廣告紙、大小紙盒等$但紙巾和廁所紙不能回收%。
塑料:各種廢塑料袋、塑料包裝、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、牙刷、杯子、瓶子等塑料制品。
玻璃:玻璃瓶和碎玻璃片等玻璃制品。
金屬:易拉罐、鐵罐頭盒、牙膏皮等金屬制品。
堆肥垃圾:落葉雜草、殘剩食物、瓜果皮核、菜根果皮、菜葉、雞腸魚肚、蛋殼雞毛、碎骨等廚房垃圾都可用來堆肥成為優質有機肥料。在回收時要注意安全和衛生。
1.2生活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
煙頭:1~5年;羊毛織物:1~5年;橘子皮:2年;經油漆的木板:13年;尼龍織物:30~40年;皮革:50年;易拉罐:80~100年;塑料:100~200年;玻璃:1000年。
2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幾種方式
2.1露天堆放和自然填溝
露天堆放和自然填溝是最不衛生的做法,是病蟲、病菌的繁殖之地。危害人體健康,并且污染空氣、水源和影響市容,已被許多國家禁止??墒?,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有相當部分仍是露天堆放和自然填溝。
2.2衛生填埋
衛生填埋是清潔工人每天將收集垃圾壓緊后,送往填埋場。當晚填埋場用土將當天運來的垃圾覆蓋上,再壓緊,以免鼠、蟲鳥等前來吃垃圾,傳播病菌。此法占用土地(1997年調查,我國垃圾累積堆存侵占土地已超過5萬Mh2),填埋場使用時間有限,可回收資源被埋掉,地下水系受到污染的威脅。現在北京每天排出垃圾約1萬t,已有垃圾堆放場4500多處,再要增加堆放場已是很難。土地費越來越貴,將來城市與城市的分界線很可能就是垃圾場。
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可燃物,在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、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災。報紙上經常報道垃圾爆炸或火災事故。1994年7月,上海楊浦區一艘120t垃圾船發生爆炸,船上3名船工受傷致殘。1995年5月浙江嘉義市一處垃圾場突然起火,大火燒了整整一天。1995年北京昌平縣堆放場發生了3次爆炸(9月、10月和12月)。前二次是垃圾站附近的居民做飯明火引爆,后一次是由于斷電,點著一支蠟燭照明引起。10月那次有一人全身95%燒傷,慘不忍睹。
2.3堆肥
堆肥是把有機垃圾送入機械消化機中,通過微生物的作用,變成高效有機肥。此法需要人們將有機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開,便于回收,變廢為寶,具有很好的前景。垃圾直接作肥料施入農田,由于現在垃圾中什么都有,會使農田遭到破壞,如會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和保水、保肥能力。尤其是塑料垃圾進入土壤,不但長期不腐爛,而且影響土壤通氣性,破壞土質,使植物減產30%。垃圾中若含有玻璃、金屬等,還會劃破農民的手腳。重金屬也會污染土壤,植物吸收重金屬后最終進入人體也危害人體健康。
2.4焚燒
焚燒法是將垃圾放在特殊設計的封閉爐內,在1200℃以上的高溫下燒成灰,然后把灰送去填埋。此法可將垃圾體積縮小掉50%~95%,但燒掉了紙、塑料等可回收資源,垃圾在焚燒時會產生二惡英等有毒氣體。1999年夏天比利時發生二惡英污染食品事件,造成的全球二惡英恐慌,至今仍讓人心有余悸。盡管從理論上講焚燒爐內溫度達850℃以上,二惡英便可分解,但要做到垃圾焚燒爐的持續穩定運行亦非易事。日本人多地少,一直用焚燒法處理垃圾,因而形成了含有高濃度二惡英的污染食物鏈。
2.5飼養蚯蚓
原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于1985-1988年承擔了原國家環保局委托的“養殖蚯蚓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”項目。結果表明,用人工養殖蚯蚓處理有機垃圾,不僅工藝簡單,不需要特殊設備,投資不多,沒有二次污染,而且處理后的蚓糞可作除臭劑和優質有機肥料,蚯蚓本身又可提取酶、氨基酸和生物制品。它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、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
2.6源頭分類收集
當前垃圾處理最省錢、最省事、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動員全民參與生活垃圾的源頭分類收集,減少垃圾產生量,即源頭分類收集消減垃圾。同時改隨手扔掉為分類回收,使之送去再生循環。這比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資金實現垃圾“資源化”和“無害化”處理肯定要節約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。而且這不僅少花政府的錢,也少花老百姓的錢。不僅少花今天的錢,也為子孫后代多留一些寶貴的資源。有人計算過避免產生1t垃圾和治理1t垃圾所需經費的比是1:10。3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處理狀況
3.1珍貴的傳統
70年代以前,我國傳統的生活習慣中,家里產生的垃圾是很少的。人們總是盡量不讓自己的東西變成垃圾,也不輕易丟掉東西。就拿家具來說,老一代好像是一輩子就用這家具,很少有更新換代的,不夠用時添幾件,有的家具用好幾代,就是壞了也是請木匠修一修,再繼續用。人們穿的衣服,也是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再三年,實在不能穿了就作抹布和拖布等。
那時候讀的書,也是姐姐用過給妹妹,寫字本也是用了再用。甚至一個信封,也是你正面寄來,我翻過來再寄給你。那時候大家都很節約,很少扔東西,產生的垃圾也很少。實在沒有用的或不能再用的東西,也是把它積攢起來,賣給收破爛的,用這些錢再去買新的本或給家里買油鹽。
那時候收購業也很廣,中藥店收購橘子皮、骨頭,還收購頭發、雞毛等,百貨商店收購牙膏皮、廢電池、廢燈泡。有一段時間,買新的必須以舊換新。寄售商店里可以寄售舊家具和舊電器,以及各種衣服等等。當時除了這些商店收購外,還有許多回收站。回收站距離居民區很近,站點也多,價格也比較公道。還有專門的回收人員走巷串戶,有時還有人專門用水果糖或咸鴨蛋換牙刷柄或塑料梳子??傊?,那時候家里要扔掉的垃圾就是一些煤渣和灰土,像菜葉、果皮之類的有機廢物,在農村是漚一漚就成了肥料;而在城市里像上海,每天早上4~5點鐘垃圾車就來運垃圾,送農村作肥料。農民也去市區拉垃圾,垃圾堆肥很受農民歡迎,用這種肥料種出來的蔬菜味道好、營養高,用現在的話說這是綠色食品,或有機食品,是不用化肥的蔬菜。那時候,一些國家的農業專家都到我們人民公社來學習。
幾千年來,我們的國土上的垃圾量是很少的,處理方法也是成功的。首先是盡量減少垃圾的產生,第二是送去資源化,其中非常巧妙地順應了自然界物質循環的規律,即:資源→生產→生活→垃圾→再生資源→再生產→生活,這種對待垃圾的態度是十分珍貴的,是充滿智慧的傳統的生活經驗。當今一些發達的歐美國家,在對垃圾處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,得出的結論是:中國人傳統的廢物回收變廢為寶的方法,是符合當今國際潮流處理垃圾的方法。原因是這種垃圾處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垃圾減量化、資源化和無害化,是最省錢的方法,每年還創造了很大財富。可是改革開放以后,都去抓大事,對這種小事不再注意了,成了難題,成為大事,使珍貴的傳統后退了,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環境問題。
3.2認識的誤區
今天,正當西方國家開始淘汰“一用即扔”的消費方式,要學習中國人的節儉風尚、廢物源頭回收并送去資源化,以及垃圾堆肥時,可惜的是我們卻放棄了自己的好傳統。
一位中國環保專家到丹麥訪問,有感于丹麥人的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做法。丹麥人告訴他,丹麥的垃圾源頭分類法源于中國的勤儉持家。丹麥人反問,中國人現在還這樣做嗎?專家回答已經很少了。丹麥人又問,為什么?專家說可能是生活富裕的緣故吧。丹麥人再問,丹麥的人均國民收入是5萬美元,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是多少?可見,實現垃圾源頭分類收集,既是經濟問題,更是觀念問題。
說是為了方便,社會上一下子涌出那么多的一次性濕巾,一次性拖鞋,一次性牙刷、牙膏,一次性梳子,一次性水杯,一次性尿布和一次性相機等等,但你可知,使用這些一次性用品,其后果是什么?是多消耗了資源,多生產了垃圾,又增加了環境污染。
說是為了方便,今天無論在大商店或到小攤上購物、買菜都會向你提供塑料袋。以北京市為例,常住人口超過600萬,按每人一天只買一種菜、搭上一個塑料袋估算,一天就有600萬個大大小小的塑料袋要進入家庭,然后進入垃圾通道,最終來到垃圾場。全國3億~4億城市人口,那更是數量可觀。再加上農用薄膜和其它一次性塑料制品,全國的白色污染有日增之勢。
說是為了賣出好價錢,于是發展起了里三層外三層,燙金印刷、錦盒包裝,看起來十分豪華,而這些包裝既不能吃,又無法用,也沒有保存價值,眼瞅著它們當垃圾扔掉。例如有人買了一包菜葉,稱量一下,共2100g,但包裝外面注明的茶葉凈重是400g,而價格提高到200多元。其它商品有沒有這種包裝呢?肯定是有的。這分明是在出錢買廢品、買垃圾。
說是生活提高了,進飯店用餐,這本無可厚非,餐館行業的興旺也是經濟發展的象征。但是,每天從飯桌上倒掉的東西,實在令人心痛。
說是為了舒適,家庭裝飾用掉了多少建筑材料,產生了多少建筑垃圾?還產生了多少從油漆、顏料中釋放出來的有毒有害物質。曾在電視中看到這么一個故事,外國一個豪華家庭爭奪財產,就是應用這種豪華裝飾的方法來慢慢殺害親兄弟,殺害自己的對手。在報紙上還看到過一個外國3口之家搬家后,小孩得病,老看不好,也查不出原因,最后搬出了裝飾得很豪華的房間,小孩的病就好了。說是為了瀟灑,于是BP機、大哥大、收音機、電子表、照相機、電動玩具等大量發展,電池的使用量很快上升。1997年6月19日《光明日報》報道,中國每年人均電池使用10節,發達國家人均使用20節。
說是為了運輸、裝箱、使用方便,于是就出現了易拉罐,等等。
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,經濟發展了,生活提高了,垃圾也就多了,垃圾的成分也變了。而另一方面,廢品回收站少了,因為廢品回收不如其他行業賺錢,回收站離居民區又遠,中藥店不收購橘子皮、雞毛了,百貨店也不收購牙膏皮、廢電池、廢燈泡了。流動回收廢品的個體經營時間沒有規律,收的廢品種類也越來越少,多數不收。以前回收的牙膏皮、廢電池、碎玻璃或玻璃瓶、碎布、橘子皮和骨頭,現在統統不收。說牙膏皮、廢電池周期長,積壓資金;說玻璃太重,一車玻璃不如一車廢紙賺錢多,橘子皮和動物骨頭太臟,塑料太輕、體積大、占場地,總之是經濟效益小。在市場經濟下,現在只回收報紙、紙箱;廢塑料只是回收油桶、飲料瓶和大的洗發瓶,其它塑料一概不收。同時廢品的回收價格也偏低,回收人員素質較低,還缺斤少兩。這些原因致使人們不愿意積存廢品,干脆一扔完事??蛇@一扔給社會帶來多大的麻煩,浪費了資源,污染了環境,危害了健康,還多花消費者的錢。所以,垃圾已成為一大社會難題。
4今后的目標
中國現在的垃圾產生量正以8%~10%速度增長,人均每天1.2~1.5kg。我們要盡快改變這種增長速度,使之零增長或負增長,使垃圾實現源頭分類收集,做到垃圾“減量化”。
垃圾源頭分類收集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系統工程。政府、公眾、企業和科技界缺一不可,實施任何一種分類收集的方法都必須與垃圾后續處理技術相匹配;在任何一個單位實施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收集,領導是關鍵,公眾是基礎。
(1)通過課堂、開會、電視、廣播、報紙和信息網等多種媒介,進行宣傳教育。以及各種培訓班、夏令營等方式,提高全民對垃圾的環境意識。
(2)通過在一些單位進行試點工作,進一步完善管理辦法。
(3)在日常生活中,少一些資料袋,多一些菜藍子;少一些一次性,多一些復用型;少一些豪華性,多一些實用性,少一些“時尚”,多一些傳統等等。
(4)有了垃圾不要緊,堅決做到積攢起來,源頭分類,從我做起,從現在做起,從小事做起,從身邊做起。我們在家里或在單位、學校,做到把可回收的廢品投入到回收筒中,若沒有投放處,應帶回家或積起來,積到一定數量后送到該種垃圾回收處。不要認為這幾分錢不合算,應該想到是把垃圾送去回收再利用。這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,是為造福子孫后代做的事情。正像江澤民主席所說,這是積德的事情。
(5)在自己居住和工作的地區實行了垃圾源頭分類收集,我們一定要積極參與配合,認真分類投放。